社科评奖
社联概况
社科评奖

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评奖

徐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简介(第一部分)

时间:2025-03-04 来源:本站

徐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简介(第一部分)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晚期哲学思想研究(著作)  郭华(中国矿业大学)

该成果系统阐释了国外马克思主义里程碑式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法国)晚期的哲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其晚期思想系统性研究的不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哲学思想发展脉络;从政治与哲学的辩证视域,把马克思放置在哲学史上隐藏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发展脉络来理解,有助于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式解读;有助于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变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分为五章:第一章,阿尔都塞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理论背景;第二章,阿尔都塞视域中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第三章,阿尔都塞视域中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第四章,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五章,马克思是否具有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

该成果主要观点有:一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挫折,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应对政治危机的理论困境,促使阿尔都塞晚年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这是以重释马克思主义以期达到保卫马克思的理论尝试。二是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是不同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反体系化哲学,是以偶然性和物质性为原则的面向事实的唯“存在”主义。三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偶然唯物论解读,核心是以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拒斥历史的深层本质与规律,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但这是直面西方世界现实挑战,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影响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追求卓越: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评价研究(著作)  杨钦芬(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评价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系统解析学科能力表现的内在机理,着力构建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工具,旨在引领教育质量观革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教师评价能力、优化学校育人质量。

研究成果遵循“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由谁评的逻辑框架,形成四模块七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章)立足历史与现实维度,通过学业评价能力缺失困境分析,阐释学业评价的动因与价值;第二部分(第2章)从概念本体论视角,解构学科能力的内涵特征、结构要素,并基于课程标准展开批判性反思;第三部分(3-6章)构建目标-任务-工具-反馈四维循环评价模型,分层阐述学科能力评价的实施程序与方法第四部分(第7章)聚焦评价主体建设,论证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与提升策略。

学术核心观点包括:其一,学科能力呈现层级化结构特征,个性化知识建构形成能力基底,思维实践构成能力内核,真实情境创设提供能力生成场域,多维度能力要素协同塑造学科表现;其二,学科能力评价程序遵循四维循环运作机制,以评价目标为轴心,任务设计、工具开发、反馈改进形成动态闭环;其三,学科能力评价模型即由“学科能力+学科主题+内容标准+表现标准+问题情境”要素构成;其四,教师课堂评价素养“三维度”即“素养+实践+反思”,“五要素”即“为何评+评什么+何时评+评如何”构成的立体性层级结构,形成具有动态平衡特征的陀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