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聂 磊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加深理解、学深悟透。
一是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聚焦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原则问题旗帜鲜明,发展问题方向清晰,明确回答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只有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体形态,徐州着力破解区域内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牢抓住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主线,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高效利用,推动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二是正确分析问题。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问题的必然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异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
定位不是地位。城市首位度是开放的动态评价系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它既包括传统的规模评价,也包含产业首位度和公共服务、生产、集散、创新等功能领先程度,既有量的评估,也有质的评价。把脉寻诊可以将城市首位度问题具体化为“五力”提升问题: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支撑力;如何增强区域创新浓度,提升创新驱动力;如何打造双向开放高地,提升要素集聚力;如何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提升辐射影响力;如何增强城市宜居特色,提升品质吸引力。
三是切实解决问题。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自2016年至今,邳州打造“权责明确为基础,宜居宜业为目标,有效治理为途径”的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方式,以公共空间姓“公”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公共空间治理只是农村工作的小切入点,邳州却将其做出了运用系统思维加强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大文章。统筹资源、资产、资格,构建权责明确的空间;统筹生活、生产、生态,构建宜居宜业的空间;统筹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有效治理的空间;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路径探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思践悟中,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