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资源依赖打造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
高伟,陈红
中国矿业大学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维度,这五个维度分别解决了发展动力、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内外联动、公平正义问题。作为资源型城市,徐州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通过区域产业网络绿色生态型嵌入之路,打造了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摆脱了对煤炭等传统资源的依赖,形成了资源型城市新发展理念产业转型的区域样板。
一、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衍生
徐州是国内同时占有盐资源、煤资源和煤盐化工配套产业资源优势的少数地区之一。境内有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徐州矿务局集团、天能集团等国家大型煤炭企业,年产优质原煤曾经达到1200万吨。沛县及周边地区卤水资源十分丰富,盐矿品面积64平方公里,总储量220亿吨,盐矿品位高、盐层厚、储量大,层次稳定。
徐州以煤盐资源作为绿色开放型产业链的引力源,吸引了资本对电力的投资。徐州龙固坑口矸石发电有限公司由国泰能源、天能集团和沛县共同出资,利用煤泥、煤矸石发电,无锡益多投资发展集团和益多集团(亚太)有限公司共同合资建设天成氯碱自备电厂,徐矿集团、大屯煤电公司利用矿区煤矸石和低热值煤,通过自建、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综合利用电厂。
随着区域内电力供给能力的逐渐增强,徐州开始吸引区域外资本进入煤化工产业。美国禄恒集团和香港康宏国际投资集团投资徐州禄恒能源,年产150万吨液相甲醇及IGCC发电;江苏天裕能源投资兴建徐州天安化工,年产130万吨焦化联产15万吨甲醇,观茂焦化二期工程。
甲醇等项目建成投产,提供了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的资源基础。徐州进一步吸引区域外资本,开始投资15亿元的二甲醚、15亿元的乙二醇、5亿元的醋酸等煤化工项目,以及40万吨/年联碱项目、年产4万吨环氧丙烷(PO)、年产5万吨聚碳酸脂项目、年产5万吨聚碳酸脂项目、150万吨/年甲醇配套24万千瓦IGCC电厂项目、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年产20万吨醋酸项目、年产80万吨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4万吨聚甲醛树脂项目、年产25万吨聚乙烯、年产4.5万吨1,4丁二醇(BDO)项目、年产10万吨二甲基甲酰胺(DMF)项目。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徐州不断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
二、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形成
煤炭资源转变为电力资源,完成了传统初级资源的新跃迁,新资源吸引外来企业集聚,不断衍生出新产业链环节,徐州开始形成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充沛的电力资源为电解铝和新型铝材加工产业提供了新资源基础。徐州吸引了10余家铝加工企业,总投资达100亿元。江苏华丰高精度铝板带项目,江苏华昌铝厂,大屯铝业二期20万吨电解铝改扩建项目,徐州联通轻合金10万吨再生铝项目等大批重量级铝加工项目的进驻,带动了包装印刷铝材、建筑装饰铝材、车用压铸铝材、电子电器铝材等铝加工产业链,物流配送、设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一批相关产业也开始集聚。同时,徐州铝产业集聚又吸引了周边100公里范围80万吨电解铝,200公里范围内有150万吨电解铝,向徐州进行资源流动。徐州铝加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从电解铝液、铝锭、铝板带到铝箔、铝型材的完整产业链。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以生态技术创新作为根本驱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来解决化工等产业污染问题。江苏海啸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的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蒸气来烘干产品,徐州协鑫坑口电厂、天成氯碱自备电厂生产的“废料”变成了资源;沛县金龙保温材料利用煤粉灰和煤渣作为原料添加盐泥后生产出一种新型保温砖;由福州客商投资近两亿元建成的年产60万吨的焦化厂观茂焦化(福州)-徐州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煤气“废料”,通过管道输送到徐州天成氯碱发电厂用来发电,并成为另两家企业的燃料。天成氯碱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自备电厂 2#、3#煤粉炉改气工程,将观茂焦化的焦炉煤气直接输进电炉发电,每年可节省用煤15万吨;天成氯碱自备电厂的排放热水用热水管道直接输进观茂焦化,用于洗焦,减少了原来洗焦的用水量,提高了焦炭的品质;天成氯碱和观茂焦化的煤气、热水互通工程,既节省了大量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带动了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龙固坑口电厂的炉渣、炉灰又成为另两家企业的原料,去年龙固产业园区上马的水泥粉磨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掉电厂炉渣、炉灰26万吨;同时上马的制砖厂,以炉渣、炉灰、电石泥作原料,年生产标砖。发电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蒸气、煤粉灰和煤渣,先后引来年产30万吨超细纳米碳酸钙粉体的江苏海啸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全球最大乳胶手套PVC手套制造商马来西亚顶级手套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顶级手套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乳胶手套生产商(马来西亚)),建设100条PVC手套生产线,年产125亿只PVC手套项目。
这样,以往作为废弃物会污染环境的化工中间品和衍生品,徐州将其打造成为化工产业链与其它资源型产业链的耦合节点,进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使资源就地转化,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产业链多个单一链条间的耦合,从而促进了区域产业网络形成。
三、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升级
徐州通过一次次资源跃迁,将传统煤盐资源,跃迁为电力资源,再跃迁为化工原料资源,接着跃迁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资源,走上了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升级之路。化工产业链衍生出三聚氢硅资源,三氯氢硅不仅是制造硅烷偶联剂和其它有机硅产品的重要中间体,还是制造多晶硅的主要原料。中兴化工(宁波)年产5000吨三氯氢硅项目已基本建成,隆天硅业(无锡益多投资发展集团徐州天成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苏隆达集团公司合资兴建)、金泰隆化工公司三氯氢硅项目已建成投产,徐州龙固已经成为国内较大的三氯氢硅生产基地。依托徐州市电力、煤炭、氯碱、硅石等资源能源优势,以江苏中能硅业公司、金浦北方氯碱、沛县天成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以徐州经济开发区、新沂、沛县等为载体,打造“石英-工业硅-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的硅材料产业链。
这样,以此为基础,徐州实现了产业、城市、生态转型,连续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经验
发挥核心企业的载体和衍生作用,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
作为资源型城市,初始时区域内主要是进行基本的原材料开采和简单加工的企业。但是,徐州没有仅仅通过向外出口原材料和简单加工产品获取收益,而是逐渐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徐州充分发挥了资源开采型大企业的“载体”和“衍生核”作用,吸引、衍生了系列产业链环节。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的沟通和配套服务将导致产业逐渐积聚,徐州发展成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产业集聚区。
利用产业链耦合作用,来稳定和升级区域产业网络
徐州以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系统,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嵌入和耦合直接影响生态产业链升级,耦合基础在于该共生产业链能产生绿色、清洁和共享的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区域外来企业的不断进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其产业链关系也同步引入。同时,通过股权嫁接式链接,徐州迅速地构筑起资源型产业链条,使原完全市场供应关系转化为更为稳定的网络链接关系。
通过资源的一次次跃迁,避免传统资源枯竭影响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产业网络是依赖资源等初级要素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类要素往往不可再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经历转型。徐州模式的经验是依靠知识和资本驱动来实现整合,在新技术经济条件下,将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摆脱了对传统资源依赖,促进高级要素衍生,培养区域产业发展内生力量,形成区域产业网络生态型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