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
社联概况
思想之光

位置:网站首页 > 思想之光

居民碳交易机制助推打造徐州“绿色之都”

时间:2020-09-03 来源:本站

 居民碳交易机制助推打造徐州绿色之都

 

陈红 中国矿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郭道燕 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2016年是有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地表平均温度最高的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研究称,气候变暖导致全球80%以上的观测区域破纪录高温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人类碳排放对大气的影响增加了全球近半数区域极端暴雨和干旱气候发生的概率。同时,近年由于各类排放带来的我国城市雾霾污染程度居高不下,国家环境部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攻坚行动工作方案指出,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区将被划为治霾新重点。低碳减排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缓解全球气候暖化,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彰显大国责任并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方略。中国政府在2015年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做出了郑重承诺:中国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再次阐释了“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核心要义。

当前我国企业生产领域的碳减排工作已初具成效,企业碳排放权交易自2011年开展试点,目前控排主体行业覆盖面较广、碳配额线上交易已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价格趋于稳定,履约率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生产碳排放量显著下降。然而,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导致的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已经不断抵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减排效应,仅依靠生产领域的减排措施很难如期实现减排目标。中国矿业大学“能源-环境-安全”行为管理与政策团队(CEES)相关研究表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削减消费侧居民碳排放已刻不容缓,但全球范围内消费侧相关的控排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肩负着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的时代使命,处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着力削减居民碳排放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可选路径和有力抓手。引导居民主动实施碳减排行为,打造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城市样板,应是新发展理念下现代城市品牌建设的应有之意。居民碳交易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促进性政策工具,能够通过碳价格信号引导居民关注、了解并参与到树立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活动中来,促使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助推打造徐州绿色之都。

居民碳交易机制,为城市低碳减排注入强大动能

居民碳交易机制是具有效率、效益与公平特征的碳减排工具,能够为城市低碳减排提供强大的社会与文化推动力。居民碳交易通过居民(或家庭)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形式促使居民碳减排由被动转为主动,促进区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助推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全国乃至国际样板。

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的初始阶段,应允许居民自愿参与。政府依据“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向每位自愿参与的居民分配初始碳排放额,建立具有可交易特征的居民碳排放测度体系(中国矿业大学CEES团队已成功研发该体系),进而对居民实际碳排放情况进行核查并将信息反馈给政府与居民,居民根据初始碳配额与实际碳排放情况申请买入(或卖出)碳排放权并与卖方(或买方)进行碳交易。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准确地将碳排放量的核查制度、初始碳配额分配情况、碳交易价格以及相关政策等透明公开,监督对居民历史碳排放和实际碳排放情况的核查过程,同时将碳排放量信息及时反馈给每位自愿参与的居民并针对高排放居民进行重点反馈,从而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可达性,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行机制。政府通过针对性引导激励政策促进居民参与碳交易活动的积极性,持续塑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文化氛围。

居民碳交易机制具有鲜明的公平和可观察特征,其实施会使得高收入、高排放群体的福利和低收入、低排放群体的福利融合演进,能够实现高排放者对低排放者的补偿,最终促进高排放与低排放居民的协调发展。居民碳交易机制不仅对贯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和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在削减居民碳排放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

徐州市民低碳新风尚,为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提供优沃土壤

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目的在于通过促使居民低碳减排,引导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崇尚环保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低碳新风尚。该机制既具理论方法前沿性,又具有实施落地便捷性,虽为新生事物,但在徐州率先实施的条件已然具备。CEES团队针对徐州市民的一项调查发现,其践行低碳减排的意识和行动已有良好基础。例如,88%的徐州市民能够“约半”(50%可能性)做到有节制地使用燃气、空调或取暖器;93%的市民在购买或考虑购买家电时会“约半”做到优先选择或考虑节能型产品;63%的市民在购买食品时,能够“约半”做到合理计算需求量或优先选择碳标签食品;48%的市民在考虑购买小汽车等出行工具时,会“约半”做到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考虑的选项;79%的市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能够主动选择公交、骑自行车或步行方式出行等等。此外,徐州早在2013年就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并投入使用,日均借车量达到14万人次左右,仅2017年借车量已达4925万人次。显然这种低碳、环保、便捷的出行方式已被市民广泛认同。由此可见,徐州市民正在通过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助力减少碳排放,已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这为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提供了优沃土壤。

推动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的政府力量

居民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更依赖政府科学制定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制度建设有三方面重点:①政府需要建立碳配额管理制度,确定居民初始碳配额的分配方案。初始配额分配问题是居民碳交易机制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初始碳配额分配是将量化的碳排放权进行结构性优化的过程,分配方案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引导和实施效果,对居民主动参与碳交易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绿色发展文化营造等具有重要影响。②政府需要建立具有激励导向的居民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重点确定居民碳排放的可交易核算项目及其排放系数。二氧化碳排放的日常性监测、核算、报告与核查是保证居民碳排放核算规范、准确与真实的必备环节,是居民碳交易机制得以顺利实施以及低碳发展氛围得以形成的关键性制度保障。③政府需要建立居民碳交易促进制度,主要针对碳排放监测、碳配额管理、碳交易履约等方面的行为作出引导性政策设计,对积极参与碳交易的居民实施奖励。这三项制度与居民参与碳交易活动息息相关,是实施居民碳交易机制并营造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文化氛围的关键着力点。

前沿科研成果 助力居民碳交易机制落地

中国矿业大学CEES团队长期致力于城市低碳绿色与安全发展相关研究,在居民碳交易机制相关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工作积累,为居民碳交易在徐州率先落地实施提供方法工具:①首次构建了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可交易特征的居民碳排放整合测度体系、设计了测度量表,并通过徐州市民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测度体系与测度量表的简洁性与适用性;②构建了政府和家庭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提出并验证了居民碳交易市场中初始碳配额的分配策略,进而为居民初始碳配额的分配提供了关键性的方法论参考;③首次将政府和个体的异质性情绪因素纳入居民碳交易机制实施模式影响体系范畴,提出并验证了居民碳交易机制的强制式参与模式与自愿性参与模式的适用范围,为居民碳交易机制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